close
看了這個月的親子天下,醞釀在心中已久、對老公的感謝終於有機會可以說出口。
剛有孩子的時候,老公看我邊上班邊餵(擠)母奶很辛苦,所以洗奶瓶、洗擠奶器、洗衣服、幫孩子洗澡、換尿布的工作,他全都自願認領,我只要專心的當職業乳牛就行。那時還住在台北娘家,晚上下班回來有媽媽親手煮的熱騰騰香噴噴晚餐可以吃,日子簡簡單單過,一切都覺得理所當然,對老公和對媽媽的幫忙一點也不懂得感激,自以為那不過是大家各盡本份而已。直到和老公南遷高雄後,才體會到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幫忙背後,其實全是因為愛;因為有愛,所以才會心甘情願的為家庭付出。
後來,身邊有孩子的朋友越來越多,幾次聊天下來才發現自己真是幸福。因為工作性質的關係,小蔡每天都準時五點下班,傍晚五點半前他一定會準時到家。小蔡不像科技大廠新貴得賣肝為公司加班拼命,冒著過勞死的風險只為了糊口飯吃,他有完整的週休二日可以陪家人。老公傍晚下班回來,我一邊煮晚餐,他在一旁陪女兒玩黏土、畫水彩、丟皮球;用完餐後,他體諒我在家帶孩子辛苦,自動幫忙清洗碗盤和鍋具;從女兒出生到現在,除非我帶女兒回台北娘家度假,不然洗澡的工作全都由爸爸負責,洗頭洗臉洗身體,輕手輕腳,洗得比我還仔細溫柔;輪到我洗澡時,我不必擔心老公和女兒獨處會有問題,他們倆最愛趁我不在時玩醫生護士角色扮演;我唸過的每一本故事,老公也全都唸給女兒聽過。我開玩笑的跟老公說,你除了不會煮飯外,其他我會的事你全都會,真厲害。
朋友曾感嘆的對我說,自己明明有老公,卻是假性單親一族成員。平常上班日,老公出門上班時,孩子在睡覺,晚上回家時,孩子也早入睡,老公看到的永遠是孩子的睡臉。又或是另一半工作性質的關係,一個月只能排休兩天,朝八晚十,換來的卻是孩子和爸爸不親,因為相處時間太少。
後來我慢慢體會,其實小蔡可以這樣正常上下班,對我和女兒來說是再幸福不過的事──女兒的成長,有爸爸和媽媽完完全全的參與和陪伴,而不是由假性單親媽媽一肩挑起養兒育女的重責大任。老公領的是死薪水,景氣大好大壞都領一樣的錢,做著一份幾乎沒有升遷之路的工作。但這是他的選擇,他寧願拿少一點的薪水以換取和家人相處的時間、自己興趣的發展空間。他希望生活能在工作、家人和興趣這三者間取得平衡。
曾經,我認為以他的學歷和能力,應該要做更好更高級的工作。小蔡得過麥肯錫、P&G等全球百大企業的面試機會,但或許是時機不對或是歷練不足,最後全都鎩羽而歸。他平淡的說,他的研究所同學雖然是某大金控的MA或做著讓人聽來很欣羨的工作,但操的要死,生活毫無品質可言,雖然賺了不少錢,但相對失去了很多平凡的幸福,他不想過那樣的生活,那不是他想要的人生。
這篇文章其實兩個禮拜前就想寫,照片也老早就整理好了,但上禮拜和老公吵了一場結婚近四年來最嚴重的架,我冷靜了三天後,選擇原諒他。在信裡,我們彼此溝通,動筆比動口來得更能解決問題,因為這是在心情平靜下,一個字一個字慢慢敲打出來的真實情感表白。有時唇槍舌戰或許可以在口頭上贏過對方,但不經思索的氣話和過於激動的表情和肢體動作往往不是自己內心的本意,而是武裝自己、傷害對方,足以致人於死的恐怖毒藥。
在信裡,平常不擅表達情感的小蔡,讓我知道了他對某些事的想法,這些他平常絕對不會開口和我討論的問題引爆點,在字裡行間我全明瞭,也可以體諒。於是,我們言歸於好,挽回了一場瀕臨破碎邊緣的婚姻。(這話雖然說的嚴重,但卻是吵架當下的寫實心情。我不想給大家一種永遠恩愛、相互合作、從未爭吵的模範夫妻印象;我們是凡人,我們會犯錯,但重點是,如何從錯誤中學習、進而改進,讓雙方都變成更好的人。)
我在回給小蔡的信裡寫著:即使你深深的傷了我的心,但我想原本打算稱讚你的那篇文章,我還是會寫,因為你值得我紀錄。
此篇文章僅獻給我的老公,小蔡。
在2011年4月號的親子天下裡,有一個專題名為「家,變了」,我擷取部分讓我有靈感寫這篇文章的段落,和各位朋友分享。
1. 每三個家庭,就有一個是「泛單親」家庭
因為工作造成的「假性單親族群」:台商父母、島內的通勤婚姻。
和長輩的教育觀有差距,但也不能對女兒整天只看「夜市人生」有太多意見。
即使父母並未分居兩地,但因工時長,保姆費用和薪資相比相對昂貴,社區又缺乏優質而平價的公共托育設施,於是出現了一群獨步全球的「假日父母」。行政院主計處2006年「婦女婚姻與就業狀況調查」顯示,未滿三歲的孩童26%給(外)祖父母及親屬帶,交給保姆的僅10%,其中又約有20%是二十四小時托育。換句話說,將近三成未滿三歲的幼兒,是在遠距離父母的狀況下長大的。
假日父母要面對自己的罪惡感或擔心親子感情疏離;孩子則要提早面對分離焦慮、適應不同的教養方式,親子關係需要更多時間磨合。
2. 媽媽不在家:工作家庭兩頭燒,經濟家務一肩挑
3. 爸爸虛擬化:世界第一的高工時,打造了回不了家的缺席爸爸
清大社會系的助理教授沈秀華的研究發現,不像外商企業外派都以家庭為單位考量,提供包括小孩教育、全家租房費用等優渥配套。台灣企業都以單身赴任為主,因為企業「沒有家庭概念,假設員工的家有人(就是裡面的女人)在照顧」。
即使在台灣工作,超長工時幾乎看不到小孩的爸爸也所在多有。
爸爸,逐漸淡出成為家庭生活中心的外圍者,只扮演「賺錢回家的人」的角色。
台大社會系教授藍佩嘉觀察,台灣的職場文化很不友善家庭,「我們文化裡也還把這種超時工作視為一種正面的、對企業的忠誠,」她說。很多廣告稱頌男人為企業賣命,以致忽略家庭、錯過孩子生日等,也令藍佩嘉「汗毛直立」。
「家是最安全、愛你最深的地方……在你光榮時,為你喝采;在你羞愧時,抱你回家,總站在你的背後當靠山。家,是一個成功或失敗的大人(和小孩),最想回去的地方。」幼教專家李坤珊在今年三月號《親子天下》的專欄撰文寫了〈種下信任、有趣與感謝的種子〉一文,寫出一個理想的家的溫度。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