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曾經有朋友問過我:「你的部落格瀏覽人次都破百萬了,有沒有人找你試用過東西啊?」我不好意思的說:「沒有耶,我寫的東西廠商又不愛,他們幹嘛找我寫推薦文?」

結果,就在今年母親節前夕,好讀出版社找上我,請我試讀他們出版的新書《媽媽這一行──世上第二古老的職業》。收到留言的當下,我猶豫了一下,心想:不少拿人家商品試用的部落客,都常被讀者幹譙,大罵格主「沾滿銅臭味」(我是書香味書香味),或是「這已經不是我當初喜歡看的部落格了」。但仔細思量後,我想「書」這東西多看絕對無害,如果能因我的一小篇讀後心得,而使讀者走進大量新書充斥的書店時,能有拿起「就是這本書」起來閱讀的慾望,不也是一小件功德嗎?而且我可以大方的跟大家說,我寫這一小篇讀後心得的報酬就是《媽媽這一行──世上第二古老的職業》一本,僅此而已。

在好讀出版社還沒有寄「樣書」給我試讀前,我就已經先行至夢時代的誠品翻過這本書了。這是一本很有趣、讓媽媽讀起來完全沒壓力的書;它不是親子教養手冊,也沒有指導你該如何做個稱職的媽媽,有的只是眾多好笑、感人、憐憫、原來大家都是一樣的生活故事小集。

拉拉雜雜講了一大段「前言」後,就開始來進入正題吧!

每每看著同年紀的朋友相約喝下午茶、逛百貨公司、吃美食、排下個年度的旅行計畫時,我都會在心裡大喊:「幹嘛沒事那麼早生小孩?隨時隨地帶著拖油瓶,把自己綁的死死,哪也去不了。」這個怨天尤人的想法一直到近一年多來才不再冒出頭。我開始感謝老天在我二十五歲時就賜予我機會做媽媽,因為如果不是當初幸運懷上女兒,說不定我這輩子可能永遠無法進入媽媽這一行。在經歷計畫懷老二的種種不順利之後,我才知道當初能懷孕有多難得,我能當上媽媽,是老天對我多大多大的恩賜。

以下,我就讀後讓我有感觸的篇幅,分小段來寫自己的心得分享。

好讀出版媽媽這一行活動貼紙

〈孩子,我該怎麼愛你〉:我生了個身障兒

因為已經看完錫安媽媽的新書《三十年的準備,只為你》,所以讀起這篇時,我特別有感覺。女兒自從上了幼稚園後,已經染上兩次病症:瀉肚子和嚴重鼻塞。照顧生病的孩子是每個母親最辛苦最無力的人生經歷,孩子歡歡、不舒服卻無法表達,半夜每一小時就哭醒一次、發燒出汗以致衣服濕了又乾乾了又濕,反胃嘔吐吐到家裡的洗衣機洗了三輪還沒停過;但家有身障兒的母親,卻無法期待孩子將有康復的一天。孩子能夠行走、能叫聲「媽媽」,就足以稱上奇蹟。

我現在對女兒多了份同理心,對自己擁有的一切感到珍惜。這並不是我生了個「正常」的孩子,而是比起身障兒的媽媽,我在育兒上面對的挫折和挑戰根本不算什麼。知道世上有那麼一群相對弱勢的家庭,我能做的就是,當哪天在路上遇到身障兒時,一定要給他們一個大大的微笑,不躲開不逃避,並視他們為折翼的天使。



〈不刮鬍子〉:在家帶孩子的家庭主夫

這是以爸爸口吻寫成的家庭主「夫」文,完全顛覆了我們所習慣的那個蓬頭垢面、永遠穿著破爛運動服的黃臉婆媽媽形象。如果哪天政府命令每個爸爸都得回家當一個月的家庭主夫,他們肯定會更體諒老婆閒來無事的無病呻吟。

〈寶貝上學去〉:孩子的心情v.s. 媽媽的心情

以兒子和媽媽的口吻分別寫出「上幼稚園」這件事在母子倆心中不同的認知和想法。兒子害怕是因為他一直在想:萬一xxx該怎麼辦(在學校會遇到的問題);母親害怕是因為她一直在想:除了帶孩子外,她到底還有何能耐?她的心裡被愧疚和不安滿滿佔據。兩個人都好害怕。

這完全是我和女兒目前的生活寫照。她還在適應幼稚園,我緊握著剩餘的假期和兩年多來唯一可以在白天獨處的機會,每天都不敢懈怠,充充實實過生活,卻也對即將復職充滿不安和恐懼。

上週日跟朋友聊天,她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你自己要去上班都怕的要死了,你女兒那麼小去上幼稚園,她會害怕是很正常的啊!」當下我非常羞愧。我一個快三十歲的大人都會害怕面對新環境,更何況是一個還不滿三歲、每天黏在媽媽身邊的幼兒?於是我開始學會將心比心。

〈學歷絕非一切〉:全職媽媽重返職場所受到的不平等對待

以前在職場時曾做過「總務」的工作。這工作沒有績效、專門打雜,但辦公室卻不能沒有這個職位,簡直可說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每到年底打考績時,我總是拿乙,因為我沒有秀的出來的績效,例如:緝凶有功、幫國家補了多少稅,或是幫公司省了多少錢。

媽媽的工作也是如此。我不能說「女兒半年沒生病」是好績效,或是「半年內養胖女兒兩公斤」是好績效;我做的是好習慣、生活常規的潛移默化,是給她安全感和滿滿的愛,這些東西無法量化、無法具體拿出來和別人比較。但一旦講起如何挑選中英文故事書、如何訓練孩子大小便、如何哺餵母乳、如何照顧生病的孩子、如何烹煮健康均衡的三餐、如何安撫哭個不停的孩子、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如何陪孩子適應幼稚園的生活等等,我們則可以滔滔不絕講他個三天三夜也不厭倦。

〈別人的媽媽〉:媽媽總是別人家的好,孩子也總是別人家的乖

小時候只要有機會去鄰居家玩,我都會覺得:別人家的媽媽比我家媽媽溫柔漂亮,做的飯也比較好吃。有了小孩後,不知不覺竟會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比較;比一比,怎麼好像都是別人家的小孩食量比較大、睡眠時間比較久、比較早學會騎三輪車、比較早會拿筆畫有意義的畫云云。

別人的媽媽不一定存在,那是我們自己編織出的幻想,因為有幻想,所以才能理直氣壯的和自家媽媽頂嘴;別人的孩子雖然存在,但被寫出來的「優良事蹟」也不是天天都會出現,只不過是當家長的「恰巧」遇到時,拿出來說說嘴而已。

〈甜蜜負荷一輩子?〉:賴著不走、不願離家的成年孩子

在我印象裡,西方世界的孩子都是一上大學就打工養活自己、早早搬離父母親的家,在外自立更生、獨立生活。但在這篇文章裡,我看到其實西方世界也有和華人世界一樣的「賴家王老五」──沒有正當的工作,過著晝伏夜出的生活,髒亂不堪的房間,被父母看不起、卻一點作為也沒有的繼續賴在家裡享受家中的資源。

或許,教養的方式是不論東方西方,只論父母子女。兜了一大圈,很多道理是相通的,沒有國界的絕對;很多問題的產生是普遍存在世界各地的,端看問題發生之初有沒有好好被看待、被解決。記得Bubu說過一句很受用的話:「每一個問題都曾經大到看得見;也都曾經小到可以解決。」父母最得意、最有成就的事,大概就是能在有生之年,見到孩子有能力養活自己、好好生活、孕育下一代吧!

〈我最愛你〉:三個孩子,每個都是最愛

遺書,你打算在生前好好寫封遺書交代後事嗎?一個媽媽在死前寫了三封信給三個兒子,每封信的第一句都是「幾個孩子當中我最愛你」。剛開始讀的時候,我真的深深認為媽媽最愛的一定是老大,因為老大最獨一無二,他是新手爸媽創造的第一個新生命。但繼續讀下去,發現怎麼老二老三也都是媽媽的最愛?

這篇文章最感人的地方在於,因為每個孩子出生的時點都不一樣,而這個「時間」對家庭的意義也不同。經濟的寬裕與拮据、父母年紀的成熟度、事業的平順與瓶頸、手足的陪伴與分享。每個不同的時點,讓父母對孩子都有不一樣的感謝和感恩。能夠讀到一個媽媽寫給三個兒子的遺書,讓孩子知道他們對媽媽的一生有多重要、媽媽有多知足,實在是件很令人動容的事。

〈毛髮戰爭〉:親子間最美好的敵意

兒子和媽媽自青春期以來,為了頭髮太長該不該剪短而一直僵持不下。有天,媽媽隨口說道:「去剪個頭髮吧。」兒子回答「好」的當下,媽媽差點沒昏倒。文章裡面有一段好諷刺的話:我們之間沒有任何默契,他的頭髮是唯一牽繫我們母子情感的東西,也是我們唯一共有的溝通語言。我開始回憶過去美好的時光。….我們之間已經喪失美好的敵意,那是做父母維繫親子情感不可少的東西。

歡喜冤家吵吵鬧鬧,要是哪天一方忽然住嘴不搭理了,另一方也並不會因為這得來不易的寧靜和平而感到解脫自在。這也讓我想起了龍應台和安得烈的家書。如果不是一個年近五十的媽媽想瞭解青春期的兒子腦袋瓜裡到底在想些什麼,經由他們的書信往來,我們能看到這麼一本兩代溝通、中西思想文化交流的好書嗎?龍應台因為和兒子持續性的藉家書溝通往來,她認識了原本那個離她很遠的十八歲的安得烈。

我期許以後我和孩子們的情感是建立在美好的愛意之上。

〈爾瑪的母親〉:安全感的所在

我搬到高雄已經整整一年半了,我和母親幾乎很少超過三天不通電話。大事小事喜事悲事全都一字不漏毫不隱藏的報給媽媽聽。雖然有過好多次,媽媽並不會因為這芝麻綠豆大的小事而殺到高雄給我當靠山,但只要聽到媽媽的聲音、媽媽給我的安慰,即使還要一兩個月才有機會回台北,我都甘願。

女兒上幼稚園後,我才知道,原來我帶給她的安全感是全世界所有人都無法比擬並給予的。媽媽在,她就放心,見到媽媽,她就微笑。直到此刻,我才知道自己對女兒的重要不是因為我是她母親,而是,我帶給她心安的感覺,而這感覺只有母親能勝任。

好讀出版媽媽這一行活動貼紙  

《媽媽這一行》哪裡買?
金石堂: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LID=se008&kmcode=2015440411437&Actid=wise&partner=
博客來: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04299

人家出版社只要求我交出600字的讀後心得,結果我一寫下去就欲罷不能,花了兩個晚上寫了3400多字。而且我可是很認真的把書全都給看完才寫的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abymic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