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艾瑪畫畫》是參考汪培珽《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裡的書單買的。還記得我寫過唯有等待這篇文章嗎?這本書剛買的時候,完全不受米奇林的青睞(大約是她一歲半的年紀)。有一天,我忽然靈光乍現,把書中主角「艾瑪」這個名字改為女兒熟悉的「阿嬤」,她竟然就能接受了;巧的是,艾瑪剛好是一個七十多歲的阿嬤,所以把「艾瑪畫畫」改成「阿嬤畫畫」倒也挺適合的。

這本書到目前為止,是我心中的最愛,她的故事很簡單,三十頁的頁數配合著短短的文字,但繪圖非常非常的美,獨立來看,件件都是藝術品。這是一個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的故事,裡頭艾瑪的畫作也是繪者模仿原作精心繪製而成的。

這個故事說的是一個老奶奶即使兒孫子女經常來看她,卻從不久留,即使他們帶來禮物、鮮花,但她還是感到非常寂寞。



當她和孩子們談起自己小時候住的小村莊,他們只是笑笑的認為她老了。當她七十二歲生日那天,孩子們送了一幅畫,畫的是她經常談起的小村莊。她禮貌的謝謝孩子們的禮物,但卻在心裡對自己說:「這不是我記得的樣子。」

有一天,她終於拿定主意,她要動手畫出自己印象中的小村莊。



她越畫越開心,從此之後不斷不斷的畫,但當孩子們來家裡用餐,她會取下自己畫的畫、掛上他們送的那幅畫。有一天,她忘了,一個小孫子指著牆壁問:「怎麼會有那幅畫?」她輕輕的說:「是我畫的。」孩子們的讚美讓她充滿自信。不久之後,她漸漸有了名氣,有許多人從各地慕名而來看她的畫。即使那些人走了,她又是孤孤單單一個人,但她身邊環繞著她喜愛的朋友和地方,她再也不寂寞了。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自己與祖輩的相處。經常,我和爸媽回鶯歌看爺爺奶奶,但頂多只是吃個晚飯、看個電視,兩個小時左右,我們就回家了。我的爺爺話很少,我長大後幾乎沒跟他說過話,每次見面都只是禮貌性的叫他一聲「阿公」,然後他就進房間或是坐在沙發上不停的轉台、切換遙控器。我的奶奶長期受憂鬱症所苦,情緒經常不穩定,每每看到她苦著一張臉,我就更不敢接近她,因為只要一跟她講話,她就會哭著說誰對她不好、她又受了什麼委屈。我跟我的爺爺奶奶嚴格說起來很不親近,但我卻很喜歡家人團聚的那種溫馨熱鬧,所以看到書中艾瑪的心情寫照時,我好像可以稍稍感受到爺爺奶奶家過年完後對於他們來說,從兒孫滿堂的歡笑圍爐到迅速歸於平靜的那種失落和冷清,是怎樣一種心情。

但艾瑪很不一樣,至少和我認識的長輩、祖輩很不一樣,她主動出擊,要憑著自己的印象,畫出記憶中童年住的小村莊。沒有人教她畫畫、沒有照片參考,靠的完全是深藏在心中的那股思鄉之情。藉由畫畫,她變得開心、有自信,她找到晚年的生活重心,她畫身邊的寵物、畫窗前的積雪、畫過世的丈夫、畫她年輕的模樣、畫風景、畫花,在畫畫中,她活出生命的光彩。





我喜歡的故事書,大多是和我的成長背景有關,這些書,牽動了我心中的某個角落,感到有些震撼、有些頓悟、有些安慰。我更喜歡書裡有作者和繪者的詳細介紹,因為這樣會讓我更瞭解這本繪本是如何被創作的。要是書底有附上名家導讀,讓我可以透過專業的眼光和不同的角度來「綜觀」這本書的話,它肯定可以列入我心中最愛繪本之選。《艾瑪畫畫》就是因為完全符合這三樣對我來說很重要的關鍵要素,所以我非常非常喜愛,推薦給大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abymicky 的頭像
    babymicky

    babymicky的部落格

    babymic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